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,创新教学方式,2025年4月16日,经济学教研室在J3-410召开“学习浙大DeepSeek公开课”主题研讨会,会议通过集中学习公开课精华内容、探讨教学改革方向,为经济学教育与人工智能融合绘制新路径。
会议伊始,秦正晓老师带领经济学教研室全体教师观看了公开课精选片段。画面中,陈文智教授以“智能时代人机协作新常态”为主题,展示了DeepSeek在教育场景中的创新应用;吴飞教授则通过回顾人工智能发展史,强调通识教育对技术伦理的奠基作用。当投影播放到孙凌云教授讲解“AI驱动社会协作变革”时,聂飞老师轻声感叹:“这种动态推演技术,能让抽象的经济学原理‘活’起来。”

秦正晓老师结合教学实践分享了学习心得:“上周尝试将DeepSeek生成的虚拟市场模型引入课堂,学生通过调整利率参数,实时观测就业率与物价的联动变化,这种沉浸式学习效果远超传统图表讲解。”

讨论渐入佳境,戴玮老师和付金艳老师认为,“陈文智教授提到的‘人类经验与AI共生’让人很受启发。比如讲‘市场失灵’时,能不能让学生用工具模拟政府干预前后的对比?就像医疗AI辅助诊断的案例,既有数据支撑又保留人文思考。”张士成老师和刘群老师也提到,“现在学生总问‘AI能不能预测经济走势’,正好公开课里提到技术边界问题,咱们是不是该设计些讨论环节,教他们辩证看待技术?”

话题转向技术伦理,庄英旭老师认为:“吴飞教授强调的‘算法价值观’不能忽视,咱们教学生用AI工具时,是否该像培养实验操作规范那样,设立经济学AI伦理守则?”杨乐老师和林育瑾老师也指出,“有学生用DeepSeek分析贫富差距,直接把算法结论当真理,这警示我们得教会学生‘提问AI’而不是‘迷信AI’。”
针对以上学习和讨论内容,教研室初步达成三项共识,一是可以考虑在《经济学》中嵌入AI沙盘推演模块,借助DeepSeek工具将理论教学转化为可视化实践;二是其他相关学院开发“智能经济案例库”,整合企业数字化转型、市场预测等教学资源;三是设立“技术伦理思辨”专题,引导学生辩证看待AI结论,培养独立思考能力。此外,后续也计划组织教师参与DeepSeek工具实操培训,并邀请公开课主讲团队开展专题讲座。
供稿:淬炼商学院
采写:刘群
摄影:付金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