淬炼商学院
乐学 乐教 创业 创造
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:首页 >  正文

解码商业智慧 启迪商科思维​ ——淬炼商学院举办信息产业大咖传记师生研讨会

时间:2025-10-31 11:34:07 作者: 来源:  点击数:

为全面落实学校“通识+商科”支点阅读计划,全面推进新生首课推荐导读,培养阅读应用意识,10月29日下午3点40分至4点30分,淬炼商学院在育英书院113活动室成功举办信息产业大咖传记师生研讨会。本次研讨会以信息产业领域知名企业家传记为核心,通过“师生认领问题—深度交流讨论—教师总结解答”的形式,引导师生从商业大咖的经营实践中挖掘宝贵经验,为今后的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积累理论与实践基础,各专业老师及2025级新生共计20人参加。

研讨会伊始,主持人李玉菡老师介绍了本次活动的背景与目的。信息产业作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,涌现出众多具有远见卓识的商业领袖,他们的战略决策、产品理念与经营哲学,不仅塑造了企业的发展轨迹,更成为商科学习的重要案例源泉。

本次研讨会围绕亚马逊、小米、腾讯及褚时健先生等相关商业实践的核心问题展开,师生们结合李玉菡老师提出的议题,共同研读传记资料。大家结合自身对信息产业的观察,分享对企业战略、产品创新、用户思维的理解,现场氛围活跃,思想碰撞不断。随后,教师团队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及讨论焦点,结合相关传记内容进行系统解答。

在谈及亚马逊的长期主义时,刘佳老师指出,其核心在于以创造长期价值为决策准绳,具体体现在三大维度:一是“投资未来而非当下”,亚马逊顶住华尔街压力,将巨额利润持续投入物流、AWS云服务和Prime会员等未来业务,忍受早期亏损以换取统治性市场地位;二是“打造飞轮效应”,通过“更低价格到更低成本”的良性循环,长期推动卓越客户体验的形成;三是“用机制保障远见”,以“第一天”心态保持创业公司的敏捷与客户专注,通过“未来新闻稿”从6年后的成功景象反向倒推当下行动,确保企业始终瞄准长期目标。张凤梅老师认为,亚马逊的核心理念是“以客户为中心”,通过极致便利、Prime会员情感绑定、数据驱动的个性化及完善信任机制,将卓越体验转化为长期忠诚。其精髓在于完成从“交易导向”到“关系导向”的转变,构建了技术、服务与制度协同的客户忠诚体系,值得企业结合自身特点深度借鉴。

《AI未来进行式》时,启发了王发群老师《财经应用文》教学。可指导学生利用AI生成公文初稿,再集体从内容准确性、专业深度等维度进行批判性审阅和修改。这旨在培养学生驾驭AI工具的能力,实现人机协同的高效、高质量写作。针对小米的商业智慧,王龙鑫老师从三个层面展开分析。从雷军的“顺势而为”,“技术投入与商业回报的正向循环”,“用户思维驱动的生态构建”进行分析,印证了企业需建立风口预判机制、保持业务调整灵活性的“战略柔性”理论阐释了生态化竞争的新范式——企业需以用户需求为核心,构建跨品类协同的产品生态。

在解读马化腾的产品哲学时,王素丽老师结合《腾讯传》内容总结四大要点:一是“小步快跑,试错迭代”,产品无需一开始完美,通过每日修正小问题逐步打磨完善;二是“亲近用户,体验第一”,强调产品经理需以挑剔用户视角使用产品,并通过“10/100/1000法则”(每月10个用户调查、关注100个用户博客、收集1000个用户体验)聆听反馈;三是“产品极简主义”,秉持“少就是最合适的”“别让我思考”理念,聚焦核心需求、隐藏复杂性,微信的界面设计便是典型体现;四是“用户驱动战略”,腾讯着力培养用户和服务驱动能力,以解决用户痛点为出发点,将“虚拟道具”定义为用户“情感寄托”,始终以用户价值为依归。同时,王素丽老师还补充了《腾讯传》中关于马化腾与核心团队、腾讯管理哲学、中国互联网演进史及企业自我变革的核心主题,帮助同学们更全面理解腾讯的发展逻辑。

最后,针对“产品主义的适用边界与褚时健战略持久性”这一议题,杨乐老师进行了深入剖析。杨乐老师说,褚时健的“精益琢磨”式的经营方式,特别能熬得住时间考验。比如他做的“励志橙”,不只橙子本身好,更重要的是它背后那种励志精神打动了人,让吃橙子也变得有情感、有故事,甚至变成了一种社交话题。这就给品牌筑起了一道挺高的墙,不容易模仿或超越。品质做得好,品牌就立得住;品牌响了,又能反过来吸引更多资源和关注,继续提升品质——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。杨乐老师特别指出,褚时健的商业智慧在于,他不只是埋头把产品做精细,更是把“精益琢磨”从生产方法,变成了一种既符合时代需求、又能戳中消费者内心的商业智慧。

本次研讨会不仅让师生深入挖掘了信息产业大咖的商业智慧,更搭建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交流平台。2025级新生们纷纷表示“学到了”,同时也深受老师们阅读热情的感染与鼓舞。淬炼商学院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,进一步研读商业经典案例,提升教师的战略思维与专业素养,为未来将商业智慧融入课堂案例奠定坚实基础。

供稿:淬炼商学院

撰写:李玉菡

摄影:李玉菡

官方微信
官方微博
官方抖音